<bdo id="ql0jj"></bdo>

          <bdo id="ql0jj"><menu id="ql0jj"></menu></bdo>
          電話:13769139092
          關閉
          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 > 職場資訊 > 職場指南

          阻攔你成為人生贏家的,不是懶,而是認知缺失!

          來源:MBA智庫 時間:2020-10-25 作者:姜榆木 瀏覽量:

          國慶長假之前,我決定將別人裝點朋友圈的時間用在自我提升上。


          然而長假第一天的日高慵起,便宣告了整盤計劃的付諸東流。


          望著鏡子里頹廢的模樣,我陷入深深的自責,也不由想起曾經許多次自我放逐后的類似情況。


          董婧曾在《奇葩說》里說,“最難過的不是我不行,而是我本可以?!?/span>


          而最煎熬的生活狀態,也不是至始至終的沉淪度日,而是在得過且過中虛度年華。


          Staffers


          01



          每一段螺旋下行的軌跡,

          都是你欲拒還迎的模樣


          最近收官的職場熱劇《平凡的榮耀》中有這么一幕。


          金宸投資的余總將手機放在桌上,隔著透明的手機殼露出一張排得滿滿的日程表。


          轉瞬而過的畫面,不知讓多少人看出了代入感。


          試問,哪一個躊躇滿志不是以一張密密麻麻的作息表開始,又以這張作息表不知所蹤結束?


          不由想起本科的室友小徐。


          剛進大學那時,他想爭取轉到計算機,那是學校的一本專業。


          為此,他認真列了每日to-do清單,然后“啪”一聲貼在墻壁上。


          頭幾天他確實極為自律,連起床、三餐和休息都有嚴格的時間節點。


          可沒過多久,有次他親戚出了些事,他請假回去了一個多禮拜。


          回來之后,他明顯懈怠了許多,后來甚至能看到他躺床上刷短視頻。


          別人打趣他說,學霸,不是還要轉專業嗎,書怎么不看了?


          他有些慵懶地說,學計算機的那么多,我們學校也一般,真轉了也不見得好到哪兒去。


          可他仍會時不時流露出內心的不甘,大三時他打算跨專業考某211高校的計算機研究生;


          復試被刷后,他在畢業聚餐上說要一邊工作一邊準備二戰。


          每一次,我們都能看到他誓要與命運抗爭到底的模樣。


          可最近一次見他時,他既沒搞計算機,也沒從事本專業,而是進入一家汽車合資公司。


          每天的工作內容無他,就是在系統里錄入零件信息,然后在郵件上和外方確認。


         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,現在就是個Outlook工程師。


          他不禁感慨,如果當時成功轉去搞算法,現在應該會大不相同。


          但感慨歸感慨,他已不再想轉行的事,畢竟工作雖然枯燥,但至少穩定,時間久了,心氣也沒了。


          堅持的人,配得上所有榮譽;嘆息的人,配得上所有如果。


          后半句之于眼前的情狀,恰如其分。


          而感慨者的痛心,并非因為眼前不如意的生活,而是從前那個嘗試改變的自己。


          我們都曾為了改變自己,下定決心去執行一個寫滿雄心壯志的計劃。


          剛開始的時候,每一次違背計劃,內心都會充滿罪惡感,并表示下不為例。


          可當無法保質保量完成計劃的次數多了,觸發內心不安的閾值不斷降低。


          最終,一切演變為“其實這樣也還不錯”的覺悟,以及多年后偶爾回首時的感嘆。


          人生就在螺旋狀下行的軌跡中,和那個如果中的自己漸行漸遠。


          Staffers


          02



          阻攔你改變的,

          不是懶,而是認知缺失


          面對成績不盡如人意的孩子,幾乎每位父母都有過相同的抱怨:


          這孩子其實聰明得很,就是懶,不用心。


          類似的吐槽在職場上也比比皆是,只是吐槽者變成了自己。


          朋友小吳跟我分享了一件事。


          他一位同事在工作之余發表了3篇論文,作為科研成果在年度考核會上被領導表揚,多發了4個月基礎工資作為獎金。


          說起這事時,小吳表現得很是不屑:


          “這些論文其實沒什么創新點,就是把之前一些試驗失效的案例分析了一下?!?/span>


          這么想的底層邏輯無非是:我的能力沒問題,他能做的我也能做,只是我懶得做罷了。


          果真如此嗎?


          未必。


          很多人覺得自己不是不能變得更好,只是懶得變得更好,于是才有了對得過且過的麻木。


          但換個角度來看,如果預設了一個通過讀書最后出人頭地的結果,并將其成功后的財富所得平均分配,作為每一次考試之后的獎勵,那每位學生肯定會像打了雞血一樣用功讀書。


          同樣,如果直接告訴我的朋友小吳,你每完成一篇論文,就能得到近15k的工資獎勵,那么不管案例整合與數據分析是多么枯燥耗時,他也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去做。


          可見,所有的“懶”背后,都是認知能力的缺失。


          正是因為認知力的不足,看不到自律、堅持、重復等行為和長遠收益之間的強相關性,積極性不斷消散,最后才有了“懶得去做”這種具體的表現形式。


          而所有的“不是不聰明”和“不是能力不行”背后,都是自行將認知能力這個維度從“聰明”和“能力”的范疇中剝離。


          對此,蔡壘磊在《認知突圍》中一語道破,


          “認為自己懶,無非是對自己能力的高估和對自卑的保護?!?/span>


          只有認識到這點,無休止的自我抱怨才會讓步于對自我能力提升的專注。


          Staffers


          03



          真正的贏家,

          知道該做什么,也知道做了什么


          提升認知能力的本質在于提升對目標的認知力。


          瑞-達利歐在《原則》中提到自己人生規劃的五個流程,排在最前面的就是明確目標:


          而很多人的目標諸如“變得很有錢”,并不是明確目標。


          目標之明確必須在于能夠量化,比如具體能達到幾k的月薪水平,以及與這個薪資水平相匹配的崗位。


          有了明確的目標后,才能拆分階段目標,進而反推階段任務。


          以“晉升到某崗位”這一目標為例,我們可立足于本公司,考察該崗位員工的工作內容,同時也可通過求職軟件,考察其他公司同類崗位的招聘需求。


          基于類似的資源整合,確認自己需要提升的能力維度,并根據行業變化進行實時調整。


          那么在這個提升認知力的過程中,應該設立一個每天嚴格執行的日程安排嗎?


          答案是不建議。


          一個人的自律是有限的。


          而缺乏彈性的日程安排很容易造成負面反饋,比如某天有些突發事件,你不能按照既定計劃行事,此后的堅持就很有可能動搖。


          合理的規劃必然能最大限度地提供正向反饋,又不過透支自律額度。


          參照柳比歇夫記時間日記的方法,我們可以將當天要做的事按重要程度排序,然后依次完成,并為每件事情計時。


          微信掃一掃分享資訊
          微信公眾號
          手機瀏覽

          Copyright ?2012-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寧速聘網(www.81159k.com) 版權所有 云南萬流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 友情提醒:本站所有招聘(求職)信息均由招聘者、求職者自由發布,我站不承擔因內容的合法性及真實性所引起的爭議和法律責任! 滇ICP備20001349號-1 滇公網安備 53018102000120 號

          地址:云南省安寧市連然街客運站內 EMAIL:2576401310@qq.com

          人力資源證: 530181202001

          Powered by PHPYun.

          用微信掃一掃

          视频在线观看色,天天干天天射高清视,日韩专区555,黄片在线免费哦

              <bdo id="ql0jj"></bdo>

                  <bdo id="ql0jj"><menu id="ql0jj"></menu></bdo>